熱是分子運動的宏觀表現形式,構成物體的分子運動的平均動能體現的是熱的程度。熱的程度,也就是溫度。溫度是衡量物體冷熱程度一個標量,這是我們最常聽到的對溫度的解釋。但實際上,筆者認為這就是一句大實話,中間沒有包含任何解釋性的語言。
在讀取下文之前,大家不妨思考一下,是否真正明白溫度的微觀本質?
熱設計公眾號(微信中搜索“熱設計“,即可關注)前段時間的文章《什么是“熱”》中提及,熱質說最難解釋的現象就是熱輻射。這樣,理解不同溫度表面的輻射換熱,就需要了解溫度和輻射之間的關系,探究溫度的微觀本質。微觀上來講,電子時刻不停地受到光子的擾動,不斷地吸收各種能量的光子,也不停地輻射出各種能量的光子,所以電子在原子核中并不是處于穩定狀態,它的運動軌跡也不是正圓。一般來說,溫度越高,電子受到的擾動越大,其運動軌跡偏離圓形的趨勢越明顯;溫度越低,電子受到的擾動越小,電子的運動軌跡越接近圓(只有在絕對零度時,電子的運動軌跡才可能是正圓)。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原子模型可以看作是盧瑟福的行星模型和電子云模型的結合:溫度越高,原子模型越接近行星模型;溫度越低,原子模型越接近電子云模型(但在某一瞬間,電子在原子核中有確切的位置)。溫度的高低反映了電子偏離穩定軌道程度的大小,單個原子(分子)也有溫度。電子偏離圓形軌道的程度越大,表明該原子的溫度越高,電子裂變后放出的能量也越大。所以溫度升高時物體發出的電磁輻射向短波方向移動。對于溫度一定的物體來說,它內部包含了大量的原子,這些原子中的電子由于受到的擾動大小不同,它們裂變放出光子的質量也不同,但大致滿足正態分布,即發出的光子中能量特別大的和能量特別小的都是極少數。
人們通常認為:熱現象是大量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反映,溫度越高分子的平均速率越大,溫度越低分子的平均速率越小。事實上,這一理解可能并不正確。我們知道,太陽時刻不停地向外拋射高能粒子,這些粒子的速度接近光速,宇宙中其它恒星也在不停地向外拋射高能粒子,所以在宇宙空間任何地方,都有許多高能粒子正在做雜亂無章的運動,這些粒子的速度通常都接近光速或亞光速。這樣看來宇宙空間的溫度應該很高(至少比恒星內部高),宇宙空間應該是很明亮的。但事實上,宇宙空間是漆黑的一團,溫度只超過絕對零度一點。這說明粒子運動速度大未必溫度就很高,物體的溫度不是由組成它的原子(分子)的平均運動速度決定的。溫度升高,原子(分子)的平均速度增大。但反過來,原子(分子)的平均速度增大并不意味著溫度升高。我們知道,只要物體的溫度在絕對零度以上就會向外輻射電磁波,而物質向外輻射電磁波的原因是電子受到擾動后在靜電力作用下放出光子,并且光子受到的擾動越大放出的光子能量也越大,相應的物體的溫度也越高。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原子是儲存熱量的最小單位,單個原子也有溫度,因為它可以儲存熱能。但單個的帶電粒子如質子、電子在不受外界任何擾動時,即便速度再大也不會向外界釋放能量,因此它們都不能儲存熱能,因而也沒有溫度。應該看到,原子(分子)的高速運動所具有的能量僅僅是動能而不是熱能,和宏觀物體一樣,速度大未必溫度高。宏觀物體的速度與其溫度無關,原子(分子)也是如此。一個原子(分子)的速度比其它原子(分子)的速度大,只能說明它的動能大,儲存的熱能未必就多。熱能僅儲存于原子核和電子形成的原子體系中,兩者中缺少任何一個都不能儲存熱能。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用紅外線(微波)加熱而不用紫外線,紫外線的熱效應遠遠小于紅外線(微波)。這是因為紅外線(微波)光子的質量小,和原子中電子的結合力大(包括內層電子),而紫外線和原子中電子的結合力小(它幾乎不與內層電子作用),所以紅外線往往容易被物體吸收,其熱效應當然比紫外線強。
了解了上述知識,我們再考慮溫度的概念,就會有不同的結論。對一個物體而言,倘若它儲存了熱能它就有溫度,并且它儲存的熱能越多它的溫度就越高,反之則溫度越低;倘若物體沒有儲存熱能則它就沒有溫度或者說它的溫度是絕對零度;倘若物體不能儲存熱能,則用溫度來衡量該物體是沒有意義的。我們知道,原子是儲存熱能的最基本單位,原子的熱能實際上是儲存在電子中的。單獨的原子核、單獨的電子都不能儲存熱能,所以單獨的原子核、單獨的電子都沒有溫度。同樣的道理,光子也不能儲存熱能,它僅僅是熱能的載體,因為單獨的原子可以儲存熱能,所以單獨的原子有溫度,但由于單獨的光子不能儲存熱能,所以單獨的光子沒有溫度,不同能量的光子之間只有能量的差異而沒有溫度的差異,用溫度來衡量光子是毫無意義的。
明白了溫度是物質內部電子儲存熱能的宏觀表現,以及其本質是一種運動劇烈程度這一概念,對深入理解熱量的傳遞方式有很大幫助。結合上述知識,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再對導熱、對流換熱以及輻射換熱這三種基本傳熱方式進行一個回憶,相信你一定會有不同的理解。
對于“熱”和“溫度”的本質,有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在公眾號內留言,或在中國熱設計網散熱技術論壇中開貼討論。
標簽: 點擊: 評論: